●张松 四国赛的落魄使米卢再次沦为媒体口诛笔伐的靶子,战端未开先堕士气,历来被视做兵家大忌。如果说此前一系列海外热身赛的相继失利尚情有可原的话,那么,作为十强赛前的重要铺垫——上海四国邀请赛却踢得如此不伦不类,球迷群情激愤,嚷出一些过头的气话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所谓“过犹不及”,局部的得失成败一旦被上纲上线,被人为地拔升为一种泛化的公众意识,就很难说得清,就极易混淆视听,惑人耳目,而那些真正需要人们重视,亟待解决的根本矛盾反而会被忽视掩盖,被情绪化地弃于道旁了。 四国赛不是十强赛,中朝之战的分量更无法同未来的中乌、中阿之战相提并论,如果我们能理智一点看问题即会发现,实际上,米卢正在做大赛来临前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尝试性实验,那就是,十强赛国足急需“进补”的是理智还是激情?成名宿将与少壮生力军所占的比例份额到底是多少?在近于耐力跑的漫长绞杀中,国足的抗击打力、抗干扰力的承受底蕴究竟有几多成算?笔者无意为米卢开脱责任、替问题多多的国足粉饰太平,但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审,米卢甘冒风险的实践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而他所忧虑并为之不断整改调试的矛盾症结也恰是多年来困扰国足滞步难前的问题根由之所在。 如果为了防堵足协、媒体、球迷之口,如果为了取得宣传意义大于实战价值的四国赛的胜利,米卢没理由在赛前还安排大运动量的超负荷训练,更没必要在中朝之战上半场领先的情况下换下大批经验丰富的老将,反让一群初出茅庐的“小辈”冲锋在前。老谋深算的米卢一定在掂量着自己最终的出手底牌,循序渐进的“理智”与昂扬四溢的“激情”在米卢的用兵辞典里没有严格的界定范畴,他所反复权衡的是这一矛盾统一体的利弊得失,如何达到最佳“平衡点”获取最大的效益,这是“米氏成本核算”的法则定式。 所以,中朝之战后衍生的悲观心态未免有杞人忧天之嫌,一度甚嚣尘上的倒米风潮也显得不合时宜,与其喋喋不休地围攻米卢、苛求国足,不如静观其变,笑对风云,谁敢说蹩脚的四国赛不是国足因祸得福的先兆,中朝之战的一曲悲音会不成为米卢再显奇迹的历史重演呢? (辽沈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