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背景简介: 1964年6月12日出生于北京,7岁开始学习游泳,1982年全国少年游泳比赛中获得200M游泳亚军,1982年第六届北京体育运动会获200M蝶泳亚军;1983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1987年大学毕业留校;现为北京体育大学助理研究员,北京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秘书长,中国铁人三项运动协会俱乐部委员会主任。 1988年,张健用9小时19分52秒64游完了29.5公里宽的琼洲海峡,被誉为“横渡海峡的中国第一男人”;2000年8月10日,张健不借助任何漂浮物横渡了全程109公里的渤海海峡,创造了男子横渡海峡最长距离的世界纪录;2001年7月29日,成功横渡英吉利海峡,用时11小时56分钟,全长33.8公里的直线距离,张健实际游了50多公里,水温最高19摄氏度。2001年8月28日横渡长白山天池,水温6度,距离3000余米。 最大的顾虑是紫外线太强 记者:抚仙湖比渤海海峡短很多,也没英吉利海峡那么大的名声,如果说横渡前二者是为了挑战自身体能极限和为国争光的话,渡抚仙湖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张健:对我来说,横渡某个地方时,自我挑战想得并不多,目的更多是想推动回归自然、挑战极限这项运动的发展,像越野、铁人三项,这应该是体育新的发展趋势。现在不是有很多人反而愿意回归自然去“自找苦吃”了吗?我所做的东西,被人们知道的是横渡,不知道的是,我从一毕业就开始从事的推广铁人三项、组织七星越野挑战赛等。 我以前都是渡海,在高原内陆湖以前没有尝试过。在我们国家,想要渡海毕竟难度很大,但江、河、湖泊很多,在这些水域开展横渡运动的前景挺广阔的,我想为这个积累些经验,这是主要的目的。第二个目的,云南风景非常好,气候宜人,特别适合开展户外的回归探险运动。抚仙湖这一带有山有水,环湖公路修得不错,离机场也近,非常适合搞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铁人三项比赛。我们和当地有合作意向,看以后能不能在这儿搞一年一次的299.995公里的大型铁人三项赛,这在国内还没搞过呢。第三个嘛,游泳的人,一看到这么好的水,就特别想下去试一试啦,这念头也很强烈。 记者:你这几天训练中有高原反应吗? 张健:在水里没怎么,一有感觉我就放慢速度呗。倒是要边走路边讲话就会有点喘。 记者:听玉溪市旅游局的领导说,你这两天都是在晚上进行训练,这是你一向的习惯? 张健:这倒不是习惯,今天开始下雨了,昨、前天这里太阳都挺大,我主要是为了躲太阳,等它下山后再训练。白天主要就休息、按摩恢复、接受采访。 记者:今年5月,你曾来澄江试游过,当时仅游了一小时就出现了紫外线太强导致脱皮的现象。现在,想出什么有效的防护措施了吗? 张健:这最主要就得靠游泳衣啦,我想找全身的游泳衣,到国家运动队去找,没有这么肥的,就只好到日本去定做,估计8月2日才能拿到这儿来。拿来了也还得看磨不磨皮肤,否则就只能抹防晒油了,但我觉得防晒油可能管不上多大用。现在我最大的顾虑就是这紫外线的问题。但愿8月3日能像今天这样阴天。再说,不管那天什么样,我都得下,不能说天下雨了,我就耍耍小孩脾气不游了呀! 记者:不过,应该说你是一员福将,好几次横渡海峡时,阴天都能突然放晴,水温也大大回升。 张健:我运气是挺好的。渤海里海蛰比较多,但我渡的时候它们刚好都呆在水面下四五十公分处,没漂在水面上,我就给过去了;在英吉利海峡也是,连续晴了一礼拜。但大自然的情况,没法预见。 记者:你在横渡英吉利海峡时的营养专家曹建民先生这次为你制定的营养计划侧重点是什么呢? 张健:他给我定的方针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多储备,多进食(据张健的弟弟补充,最好每天再吃只墩甲鱼)。所以我这两天吃得总有些撑得慌,光米饭按小碗算起码一顿吃个4、5碗,大概有个8两吧。 记者:下水横渡时你具体会吃些什么呢? 张健:基本上以蕴涵高能量的流质食物为主吧,能保证吸收供能。但流质食物在胃里不做太多停留,胃里空就会难受,因此也得有点固体的东西补充进去。 记者:横渡英吉利海峡时,你曾边踩水边用筷子吃方便面,让为你导航的老外觉得非常惊奇,非常好玩,这次我们将有机会再次见到这样的场景吗? 张健:有可能。这次前半段一个半小时供能一次,后半段每小时供能一次,如果没觉得胃里很空很心慌的话,可能就不会吃固体的东西了。 横渡是推广铁人三项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记者:1982年、1984年,你在一些全国性的少年游泳比赛中都只拿了亚军,是不是没拿上冠军促使你独辟蹊径,开始向长距离游泳挑战? 张健:有那么一点点原因,但关系不太大。小时侯学竞技游泳成绩不是很好,一直在业余体校。后来上了北体,竞技水平仍然一般。从北京铁人三项运动协会成立起,我就开始做推广工作,但难度挺大,没人认识它。运作两三年后,收效不大,因为没有经费搞赛事、培养队员。 我知道体育运动的推广有个理论:四轮子马车理论——好的项目、体育经济公司、媒体、赞助商各是一个轮子,你得把这四个轮子都结合起来,车子才能转动。我就琢磨着,当时也没人横渡过琼州海峡,我来挑战那就有一定的新闻性了,媒体就会关注,继而引来赞助商的目光,以后我再宣传铁人运动时,就不至于很陌生了。搞比赛拉赞助是件很难的事,我去跟人谈吧,多半被拒之门外。那时我想,横渡完琼州海峡,人家可能因为知道你干过这事,起码就能愿意坐下来跟你聊两句了。 记者:哦,那当初目的很单纯,就为了拉到赞助,推广铁人三项。没想过把自己树成一明星? 张健:嗨,那不是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追求的东西了。要我只有20多岁,当明星会有很多成就感。但我都快40了,还想靠体力去拼出个什么来,风险性太大,这不应该叫什么成功。横渡不是目的,只能算一种手段,借以推广铁人三项的手段。 记者:那么确切来说你什么时候开始长泳训练的呢? 张健:我7岁开始练游泳,直到23、24岁,没停过。渡完琼州海峡后,就一礼拜下一两次水,属于搞活动了。真正的长泳训练大概从1999年10月开始,为渡渤海进行为期一年的训练,直到现在这样的训练也没怎么停。 记者:每天训练量要多大? 张健:渡渤海前,每天10000米,每礼拜加5000米。现在呢,每天大概5000米左右,每天早上6点到8点练。渡抚仙湖之前一个月,我游个30公里,再游25公里,逐渐减下来,调整、恢复。 成了名人我也没拉到过赞助 记者:我看到一条消息:张健的“名人效应”做大了旅顺的旅游,今年1—6月,到旅顺旅游的人数达到130万人次,直接经济效益5700余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现在,你好像已经成了带红某地区旅游经济的一个“财神公公”,这是你未曾预料到的吧?有何感想呢? 张健:这个我还真不太清楚,当时渡海,真是就想为体育做事。至于能给当地带来多少效益,没具体了解过,但我知道“媒体搭台,经贸唱戏”这类道理。旅顺把我横渡的事都编进他们的导游词里了,还在我下水的地方立了块碑,当作了个旅游观光点,哈哈。 记者:好像正是看到这一点吧,现在许多地方都很看好你身上的“旅游资源效益”了,一些人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张健是在借名人效应谋求自身利益。 张健:你做一件事后,它会带出很多东西,这不能完全去否认。但从我自身的目的来讲,我并不奔着钱来,即使你一分钱不给,只要我看中这地方适合发展铁人三项,我也会来。从一个事情上可以证明: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广告! 很多厂家找我去做广告,但我都建议他们和我一起合作搞体育比赛,推动体育发展的同时来完成宣传。有个湖北的酒厂,打的是李时珍的卖点,来找我时,我就给他们设计了一个赛事,大家背着篓子上山边采药材,边往终点跑,又锻炼体力又考智力,还有点定向越野的味道,一注册就成了你企业的一项独特文化。现在明星做广告的太多了,花大价钱做完,明星还是明星,你的产品还是你的产品,这不见得是最好的方式。 要说个人效益,我原来吃多少、喝多少,现在也一样;房子还是住1996年学校分的50多平米的两居室;工作也是原来那摊,该出去给人磕头跑赞助时,还得去跑,真没太大变化!另外,我接触到的体育明星也挺多的,可能刚拿成绩时别人挺惦记他的,过个半年两载的,大家也就淡了…… 记者:你把“名”这东西看得挺透、挺实在的。 张健:人就是人,包括你来采访我,并不因为我是一名人就怎么着,而是因为报社有任务,得增加吸引力,所以你才来,对吧,呵呵! 其实我现在去拉赞助也非常难。商家都很理智,不会因为你张健来了就立马投资。目前,我还没正正经经地拉到过一个赞助商来搞次大规模的赛事,还没有。 记者:这是你在尚未能横渡台湾海峡之外的另一个遗憾? 张健:对。不过横渡海峡为的还是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铁人三项。北京现在参与铁人三项运动的就百余人,全国也才千把人,可在日本,光职业选手就有2万,几乎每天搞一个铁人三项赛事。 记者:那么可以说,你所有的横渡活动,其实最重要的是想给国人一种信心:我们也同样有能力去挑战这些极限。 张健:对,其实人都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别那么娇气,很多生理潜能,通过科学的锻炼和引导,是能够发挥出来的。 我不怕在小河里翻船 记者:你今年38岁了,除了1988年横渡琼州海峡外,为什么在满了35岁后,这样的横渡才频繁起来,而不是在35岁以前? 张健:渡完琼州海峡后,我一直琢磨横渡台湾海峡这事,但联系很多却一直批不下来,大概1988年之后的好几年,我都在这上面努力。当时我有个误会,认为中国只有两个海峡,渤海那个只能算“湾”,后来突然有次看地图,发现那里也可称为“海峡”,于是又萌生了先横渡这个地方的念头。 记者:你的按摩医生告诉我,你身上的肌肉多半因为疲劳而绷得很紧,而你又难得有肌肉放松、养护的时间。现在邀请你去横渡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你会不会吃不消? 张健:不,不,答应别人要求而去横渡的地方其实很少,国内的邀请我几乎都拒绝了。就长白山天池,因为朝鲜族太热情了,还给我说了很多长远的政治意义,我就去了。我不是在“走穴”,而是在引导大家知道这项新兴运动。 记者:据说,其实你游到10000米时,肩部就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了,剩下那么长的距离,你完全是靠一种毅力在支撑,你真的那么坚强吗?张健:坚强谈不上,更多跟我的心态和性格有关吧。我这人性格比较内向,比较耐得住寂寞,心气要比较急躁的人还真干不了这活。另外,我心态好,渡渤海时计划是36小时,但如果我的心理预计时间也只有36小时的话,稍微有点慢,我大概就慌阵脚了。那时侯我在心里做好了得在海上泡个10天、半个月的思想准备,总告诉自己“别着急,慢慢来!”一件事如果非常难,你就把它想得更难,反而就容易了。还有,有科学技术的保障,我也不刻意勉强自己,综合起来就是我信心和毅力的保证了。 记者:在成功横渡了那么多大海峡后,如果某次你面对一个小湖泊时,没有成功,你会不会觉得非常丢面子? 张健:这倒无所谓,因为我的目的并不是为出名。这次不成功,为什么,返回来思考下原因,再上嘛。只要让大家关注到这项运动就行了。如果真觉得自己不行了,我就上船,搞运动,安全是第一性的,我不会特别勉强自己。 记者:那你能透露一下,下一个横渡目标会是哪里吗? 张健:刚才讲了,我并不是为自己而渡,所以没有什么预定目标。横渡台湾海峡的事我一定会做,但也不一定是自己亲自去游了。(饶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