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晓新评述 中国队在阿布扎比拿到手的这3分,是四场赢球中最难也最“不合理”的3分。主场作战的阿联酋队比首战沈阳时的表现有天壤之别,整个下半场更以12比4的射门次数占了绝对优势,而且下半场只有祁宏那脚抽射算得上是得分机会,因此可以说这3分来得实在侥幸。
变与不变之间
十强赛进入第二循环,必然会明显体现出比赛双方对首回合结果的一些理解,变与不变实际上成了比赛中的一个核心问题。阿队新帅迪尼上任后对阿联酋队进行了大幅改造。首先阿联酋防守上明显加强了对肋部的保护,在严防中国队两名前锋的同时,也加强了大范围的拼抢力度,前25分钟中国队攻入对方前场的次数并不少,但真正形成射门的机会却不多,证明他们对中国队的进攻套路有过透彻研究;与此同时,阿联酋队在进攻上态度相当坚决,尤其是马苏乌德的右路进攻上大做文章,针对吴承瑛停赛,马苏乌德的右路进攻几乎成为阿队整场比赛中的最大重心。很显然,马苏乌德在右路的发挥直接带来了阿联酋队相对首场的巨大改变,他在第31分钟的远射、第41分钟的小角度打门和第59分钟的外脚背抽射,都给中国队带来了极大险情。
相比之下,米卢则完全是一付以不变应万变的架式,不但保留了除吴承瑛以外的原班人马,打法上也基本上是“老歌新唱”。一样的前场紧逼、一样的攻其肋部、一样的“右倾主义”,米卢似乎打定主意把首场比赛的录像重放给对手看。前10分钟,郝海东右路与马明宇和孙继海完成了两次配合,一次是郝海东在边路传球给直插肋部的马明宇,一次是郝海东在肋部传球给直入禁区的孙继海,米卢的“套路表演”与其说是进攻手段,不如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施压手段。
孙继海与马苏乌德之间形成了一个相当有趣的比较,两支球队都抱定一条露骨的攻击线路,两名同位置的攻击者像是在进行“同题考试”。在此前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队一直在努力保持着自己的节奏,追求平稳的发展,但是这一次闪电行动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对手防守中少有的一个漏洞,这是一次合理变换节奏、成功把握机会的佳作,清楚地体现了中国队逐渐得到提高的战术素养。在场面不占优的情况下取得优势,变与不变之间的不同结果从这里开始。
坚持与挣扎之间
这是个艰难的3分,真正艰难的并不在于进球,而在于保住了胜果。整个下半场,漫长的坚持与挣扎的过程,更像是中国队的一场保卫战。作为这场保卫战的指挥者,米卢再一次向人们显示了他对形势的敏感嗅觉和快速反应。
李章洙在这场比赛后由衷称赞,中国队能打好十强赛的最大关键在于解决了自己的防守问题,现在的中国队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中国队。就这场比赛而言,范志毅和李伟峰的中路防守相当成功,孙继海再次表现他过人的抢断与组织反击的能力,不但为中国队打开了局面,而且能继续给对手施加压力。
但也必须说的是,这个下半场是中国队在五场比赛中整体防守最混乱、漏洞最多的一个45分钟,阿联酋队在下半场获得了3倍于我们的射门机会,并且有数次必入之机。说到原因,除了阿联酋队的进攻很有威胁,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下半场很长一段时间内防线过于靠后。有教练认为,中国队的防守明显有“放边收中”的倾向,这恐怕是建立在中国队防空能力强的特点上,并不担心对方的边路传中,但是防守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却是对传中后的第二点保护不力,而这些“第二点”往往就处在对方的远射范围内,下半场对方那记打在门梁上的远射就是一个证明。
米卢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的两次换人清楚地反映出他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客观地说,中国队在很长时间内整体防守上的被动正是来自中场的失控,在消耗过大的情况下,中场已经很难再与对方完全抗衡,防线过于靠后与边路防守的放松,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场的疲软,当然这种“疲软”仅仅是针对前几场比赛而言。连续换下两名中场球员就是米卢的解决方式,而以李明和张恩华入替更是一种大胆之举。不过,还未在十强赛上亮过相的李明和张恩华上场后,明显找不到比赛感觉,张恩华更是在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后腰位置上屡屡失位,好在他们换下了体力透支过度的马明宇和祁宏,所以还是利大于弊。
联系到对卡塔尔一战中一次性换下两名前锋,这显示了米卢习惯用一种毫不掩饰的、甚至极端的方式解决他意识到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没有顾忌才有魄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建立在对全局的一种判断之上。
这场比赛的艰难也表明,中国队已经开始出现疲态,值得庆幸的是,闯过这一关,中国队终于可以对世界杯露出微笑了。
(足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