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CBA评出了自己第7个赛季的各项最佳,看着这些熟悉的名字,我们不禁有了一些忧虑:CBA联赛在逐渐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球市和商业价值的同时,是不是在新人培养上严重歉收了? 从得奖名单,再回想今年CBA赛场上的比赛场面,我们不难看出,依赖老将实际上是CBA球队一个普遍而无奈的选择:不仅八一这样争冠的球队超常规使用刘玉栋、张劲松等,就连排名中下游的江苏、甚至降组的奥神都把宝压在胡卫东、苑志南等“老人”身上。记者曾为此专门采访过某俱乐部老总,他的答复非常尖锐:“俱乐部要讲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首先要从上座率开始。我们不像上海有姚明,如果几位有点名气的老将再不上场,球迷会来看球吗?不是不让新人多打球,是俱乐部必须考虑自己的生存。” CBA让中国篮球进入了职业化,但在鏖战7年之后,CBA仍然只能依仗职业化以前就成名的刘玉栋、孙军、胡卫东等人来支撑门面,确实有些难堪。本来人们都认为,职业化环境有利于新人的锻炼成长,但现在看来,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长期运转的机制,那么严酷的市场竞争就可能将不幸首先降临到新人头上。 有人说,姚明就是CBA培养出来的新星。但仔细想想,如果姚明没有得天独厚的身高,他能从17岁起就出任场上主力、并一直牢牢占据了5年吗?新人的成长有时必须付出成绩的代价,但CBA各俱乐部似乎都不愿意交这笔学费。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 ■文/本报记者沈在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