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划艇的男子项目,广东队很多年都没有如此辉煌了! 广东队自三运会起参赛男子皮艇,从未在全运会上夺过金牌;男子划艇虽曾是夺金强项,但已连续两届没有金牌进账。这次,广东队的男子汉们在9个皮划艇男子项目上取得了4个冠军(其中一项代表解放军队,双计分),夺得3枚金牌(皮艇2枚,划艇1枚),堪称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当不少人用疑惑的眼光看待广东男子皮划艇迅速“雄起”之谜时,广东省水上运动中心主任高敬萍向记者抖出“三大法宝”,揭开了“谜底”——— 法宝一:成功引援 皮划艇是一项体能运动。与北方运动员相比,广东本土运动员的力量、体能和耐力均相对不足。于是,在认真培养像陈泰、郑毅这样的本土人才的同时,成功引进“外援”便成了这个项目致胜的关键。 如果说,引进四川的31岁老将陈忠云与原有湖配对,夺得男子双人划艇两个项目的冠军,是带点“短期行为”意味的话;那么,这次代表解放军队参赛,与广东队实行双计分的刘海涛,则是成功引进外援的典型例子。1996年,肇庆体校到河南省挑选皮划艇苗子,把刘海涛带到了广东;1997年八运会后,海涛入选广东省队,那时他才不过14岁。 成功引进“外援”的另一个表现是请来德国教练。莱弗宁原是德国一家皮划艇俱乐部的教练,他的学生曾夺得过奥运会金牌。广东队根据其带来的先进理念,再结合自身的实际,制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 法宝二:加量训练 训练上下苦功,是广东队这次成功的另一个“法宝”。据介绍,广东皮划艇队员备战九运的训练可谓“吃尽苦头”。从早上6时30分至8时的晨练、上午10时30分至12时的午练,再到下午3时至4时30分和傍晚5时至6时30分的晚练,一天四练,每天6个小时,平均每周300公里的大训练量,几乎超出了运动员的身体负荷。辛勤的耕耘,才有丰硕的收获。 法宝三:榜样激励 然而,在决赛首日,继刘海涛在首个项目意外失金后,原本较有实力的男子四人1000米皮艇,也因起航较慢而仅得了一枚银牌。虽然如此,赛后队里仅开了10分钟的总结会议,高敬萍主任宣读了一篇从网上摘录的文章,以38岁自行车老将郭龙臣的事迹激励队员要相信自己的实力,丢掉思想包袱,不能气馁。当读到郭龙臣自言“宁愿累死在赛场,也绝不退缩”这一段时,有的队员哭了!结果,这些男子汉在次日实力相对较弱的500米项目上反而冲出来了,一股脑儿夺得了3个项目的第一。 (冯茵) (羊城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