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洛奥里藏特,一个诗一样美丽的名字,今后在巴西将成为“屠戮”“血腥”“梦魇”的代名词。
即使穷尽人类的所有智慧,也没人敢去设想“五星巴西”、世界杯历史上最成功的球队,会在这里以1:7被德国痛宰。这是巴西在世界杯史上最惨重的失利、最耻辱的失利。
事实上,如果不是德国人无情地“屠杀”到底,几乎是被“保送”到四强的巴西,可能还会不切实际地做着“六星”美梦,却迟迟不敢正视真实的自己——他们早已丢掉了巴西足球的灵魂,失去了“南美桑巴”那独树一帜的技术、灵感和创造力。
2002年世界杯决赛,巴西令人信服地2:0战胜德国。此后,桑巴军团一直在吃老本,不断延长罗纳尔多、小罗等一批老将的生涯,导致前锋线几乎没有新星产生,技战术也迷失了自我;而德国用了10年时间,不断进行球员年轻化的“青春风暴”,学习西班牙的技术革新,完成定位,终于在12年后完美“复仇”。
当一名停赛的中后卫被视为一支球队的救世主时,那绝不应该是我们熟知的巴西队。而那个曾经等同于足球二字的“黄衫桑巴”,可见早已死去。
1:7,不少球迷流下了眼泪,但正如著名足球评论人张晓舟所说,审美趣味的体现是:不为一支踢得丑陋的球队流泪。
泪水,是留给像1982年那样的巴西队。因为1982年的那支巴西队输得令人痛惜,令人尊敬。而这一支巴西队输得令人不屑,令人无语。
既然这支巴西队踢得完全不像巴西足球,那为什么要为它哭泣呢?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