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A今年只升不降,本来是一个能让很多球员可以得到喘息之机的“过渡期”。我们以前总是说中国足球只顾眼前,只有短期行为,不顾长远之计。尤其是聘请教练下课方面,前几年的甲A,总是踢不了几轮就会传来有教练下课的消息。但是今年,甲A踢了九轮,下课的却没见一个。我们想知道的是,在这种沉稳的背后,到底是甲A诸多俱乐部的长远规划,还是没有了升降级压力之后的轻飘飘? 本赛季甲A最让人心动的争夺没有逃出连沪争霸的老套路,除此之外,人们还能看到什么呢?看到的是一场比一场还要多的进球,一场比一场还要拙劣的甲A防守,一场比一场还要激烈却毫无进取心的对裁判判罚的争执。 中国联赛自从1994年被冠以“职业联赛”的名称以来,便存在两类人群——一类是“长期工”,一类是“合同工”。“长期工”是国内球员,“合同工”是外籍球员。二者的曲别在于,前者一旦被俱乐部认可,便基本上不再有生存的压力,而后者则必须要一年一年地踢,踢了一年,还不知道自己第二年能不能在中国吃上饭呢。 我心中始终有个疑问:在中国俱乐部踢球的老外们到底知道不知道今年的甲A联赛实施只升不降的政策呢?如果他们知道,他们会以什么心态和实际行动来投入到比赛之中呢? 从前九轮的比赛场面看,在只升不降的甲A中玩命踢球的恰恰是外籍球员,而越来越多的本土球员却是一幅吊儿郎当、吃饱了混天黑的不思进取模样。除去有希望争夺冠军的少数几支球队以外,很多球队在比赛中根本就不再按设想去踢球,或者说在比赛中压根就没有什么设想,踢到哪儿算哪儿,反正今年也没有什么成绩要求和压力。 有人提问:如果今年甲A既升也降,最近惨得不能再惨的沈阳金德队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拿甲A当儿戏?金德队最近三轮比赛净输16个球,几乎创下了甲A球队的一项新纪录,人们现在除了研究该队在技战术环节上存在的问题之外,欠缺对沈阳足球更深层次的追究。在比赛中,除了谢育新等少数老迈年高的球员还在“死扛”以外,沈阳队大多数球员都处于一种等待“安乐死”的状态,站着踢球,走着看球,等着输球——一句话,就是等死。 只升不降的甲A,原意是想让各队抓住难得的时机,磨合教练与球队的思路,培养二三线球队的建设,但现实情况却是适得其反。有些球队拿球迷的钞票玩水漂儿,拿球队的成绩当儿戏,拿俱乐部的前途做赌注,玩呗,反正这样玩也没人管。 如果我是阎世铎,我就不会坐视那些不思进取的玩甲A的球队不管。虽然升降级没了,但“红牌”得随时在口袋里揣着,谁胆敢拿甲A混日子,就让谁“安乐死”! 如果像沈阳这样的球队往后一路就这么可怜地惨败下去,如果我们还让它苟活于甲A,天理何在? (搜狐体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