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届太湖论坛上,许多专家从“传承的气度”、“开创的视野”、“合同的理想”对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如何发挥优势进行探讨,以及面对当今时代的诸多挑战中国文化如何实现自我超越。
面向传统:
要守正,才能很好传承
梁文道、苏叔阳、何怀宏、干春松、李天纲等专家学者,一起探讨的话题时“君子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这个主题论坛,有些特别。主持人梁文道上台后直呼:“这么大一个题目,大学里可能都要讲几个学期。”随即他又话锋一转,“当然这个题目也不是毫无来由想出来的,最近两年,因为大家都在谈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扬。”
著名作家、诗人、文化学者苏叔阳在谈到这个话题时说,他甚至睡不着,最后想来了四个字——守正创新。要守正,才能很好的传承。所谓传承,不是对传统文化、古典文化的概括,而是一个流变的过程,每一次流变都不是随风起舞,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扬弃,或者发扬,或者改正。每一种流变的过程,就造成了今天的创新,如果你不创新,就不可能对这些传统文化、对古典文化、对经典文化有所发展,就不能适合新的时代。不是简单的批判,但你要想发展下去,就必须守正。
梁文道说,和而不同,确实是一个非常崇高的理想,而且真的实践出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会很美好。就如正在激战的世界杯足球赛,如果一个球队11人都踢前锋,就不要踢了。所以必须有不同角色,配合在一起,才能让人感到“和而不同”多么美好。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则从传承“古代君子的行走之道”的角度来谈文化的传承。“理想道义、游学求知、亲近自然”是古人游历天下的三个目的。“读万卷书,走万里路。今天我们走万里路,太容易了。”何怀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越是在行动中,越是能体会人生的一种最终会安宁的境界。
面向世界:
软实力应体现东方智慧
除了传承与创新外,中国文化被讨论得最多的,还有如何走出去的问题。
眼下,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互动日益频繁: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各国文化周等等层出不穷,这些举措让世界感受到了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力包容与开放自信。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经同149个国家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与97个国家签订并实施了800多个文化协定,在122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了445所孔子学院、681个孔子课堂,设立了16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花建认为,不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结构体系不同,美国有三股力量形成软实力:以百老汇、好莱坞为代表的市场力量的文化产业; 以学术文化、精英文化为代表的基金会;反精英主义的另类文化。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结构则可以分解为强大的总体动员力、5000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崛起的大国文化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等层面。所以,不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互动应当与其软实力特征相结合。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应当体现出东方智慧,以柔克刚、顺势而为。这里有两个突破路径:一是提升审美的魅力,王澍、莫言之所以能获得世界性的殊荣,很重要一点就是他们都在进行美的创造,而这个是可以超越国界的;二是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前沿问题,如生态、难民等。如果能够运用中国智慧回答这些问题,将极大地提升中国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