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队杏黄的球衣是山西杏花村杏子成熟的颜色。”“严谨而刻板的德国队,如同北极圈的熊,尽管历经严寒的种种考验,但始终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每天,半老头看完世界杯,都用微信发表着自己的观感,并且“应广大观众要求,将解说风格从‘舌尖中国版’改成了‘动物世界版’。”
53岁,半老头算不算老?说不老吧,踢不动球了。说老吧,还迷球。不过他说自己只算少半个球迷。他这样的,在同龄男人中约有三成。
半老头姓张,是某著名大企业的中层干部。
作为60年代生人,半老头小时候没玩过足球。童年时代,都是在努力学习做家务看弟妹中度过的。他接触足球始于高中。
半老头的高中,两年制。校长是清华的,有句名言:“八减一大于八”,鼓励学生每天运动。体育课上老师教足球。传球,过人,跑位,颠球,射门,罚球,裁判规则,场地知识……统统是体育课上学的!老师还组织踢小比赛。虽然男女体育课是分开上的,但女生也学,只不过内容和强度少一点。高中两年,体育课没停过一节(这让今天的高中生羡慕死了!多少中学高二就没了体育课,改上主课)。
不过只是上体育课踢。平时操场静静的,没人踢足球,足球太贵了,一颗十几块,几乎是大人半个月工资。再说都忙着预备考大学呢。
半老头真正开始喜欢上足球,是从大学开始的。北京到底是北京,有足球氛围,高校和社会都有足球队,常比赛。半老头也成了班队的活跃分子,踢过后卫守过门。半老头的大学条件很好,每间教室都有21寸彩电。大二那年冬天,半老头头一次和同学们一起看世界杯预选赛,中国4∶2胜沙特!那夜全校都疯了!比分公布那一刻,啤酒瓶、脸盆甚至暖水瓶几乎从每一间教室和男生宿舍的窗口飞出,当然老师立刻出面制止,不过老师也很高兴。
回想当年,那样的足球氛围,其实与社会大背景有着直接联系。1980年开始,中国各大学校园中,18岁左右的稚嫩面孔替代了那些1978年恢复高考后各种各样历尽沧桑的老面孔,成为主流。大学校园真正成为了青春校园,这是后来群体性足球狂潮之酝酿的社会基础。而1981年11月16日,中国女排战胜日本队,并以7战全胜获得第三届世界排球赛冠军!这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全民自发性体育狂潮。自此,提倡“三大球”运动才自政府而向全民迅速流行。
半老头说,当年,我们心怀足球梦。那也是强国之梦。虽然那时还没提出“中国梦”。
参加工作后,半老头也是单位里的足球积极分子,直到35岁还代表组织去踢球。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当然看直播啦!尤其是自家刚买了彩电那年,更是兴奋得要命,连轴看通宵,拎着啤酒,还把声音开到最大。第一夜下来,上班没精神,照看。第二夜下来,老婆发脾气,照看。第三夜,邻居来敲门了,照看,不过有所收敛,音量调小了。但后来,中国队再没有出色成绩。半老头的激情一届比一届黯淡,说:梦,碎了。被国足那群臭脚给踢碎了。
后来工作越来越忙,年纪越来越大,人越来越成熟,球不踢了,也看得少了。但每逢世界杯,只要有可能,还是会挤出时间来看。看不动直播就看录播,逢重要赛事,抓住一切机会休息,调剂精神看直播。有时还玩玩猜球——不赌只猜——以主客场情况和队服的颜色为依据,用中国阴阳五行的规则来判断,倒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挺好玩儿。
年过半百,他已经对国足不抱什么希望,而以一种欣赏戏剧般的眼光与心情去看待这项运动——在小小赛场上,短短90分钟内,浓缩着人生的全部喜怒哀乐,拼搏争斗……说到底,足球是最不需要条件因此也最普及最平等的运动:哪个小男孩不是从小喜欢踢着点什么玩意儿跑呢?哪怕是一块小石子?
本报记者 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