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比利亚梨花带雨,一群艺术家曲终人散,巴西世界杯,逐渐进入蓝领工人的节奏。
在同时比赛的另一块场地上,荷兰人库伊特因抽筋被换下,他获得了英雄般的掌声。库伊特,人称“劳模”,以体能充沛,教练让踢哪个位置就踢哪个位置著称——与智利之战,这位荷兰边锋踢的是左后卫。
在这个AB组交出最终答卷的夜晚,蓝领工人们发出了集体欢呼。
面对技术细腻的智利队,荷兰人投其所好,将控球权拱手相让,却给自己赢得了纵横驰骋的反击空间。进球的两个队员,对不起,请自行百度他们的名字,这俩人咱不熟。至于助攻的罗本,纵观国际足坛,恐怕没有比他更勤勉的大牌球星了。墨西哥队的胜利,同样来自于快速反击。克罗地亚则成了又一支赢得控球率却输掉比赛的倒霉蛋。
这个夜晚,巴西人不是异类,内马尔才是异类。这支巴西队比以往少了许多星味,他们却毫无悬念地延续了自1978年以来每届比赛都以小组第一闯入淘汰赛的胜利轨迹。作为球队唯一的巨星,内马尔发现他的灵光一现总是得不到那群朴实无华的队友们的回应,没办法,他只好自己独享两个风骚无比的进球。
巴西出线了,智利出线了,紧跟在他们身后的哥伦比亚、乌拉圭、阿根廷,也都在努力地将世界杯变成美洲杯。但这样的局面,并不妨碍世界杯变为蓝领工人的游戏。人们总是惊叹于南美足球的华丽,却忽略了他们更显著的标签:激情和狂野。对于这群出生在第三世界的球员们来说,世界杯足以激发出他们全部激情,因为那意味着荣誉,更意味着身价,意味着用一张合同让家人搬出贫民窟。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显然比暑期加班的欧洲球员更有动力。
更重要的因素是体能。这是蓝领工人们的立足之本。
不妨来回顾一下过去几届世界杯在“欧冠病毒”攻击下的种种症状。2002年,以欧冠冠军皇马为班底的西班牙队在淘汰赛中被韩国队拖死;2006年,率领巴萨在欧冠问鼎的小罗到了世界杯状态全无;2010年,穆里尼奥麾下的国际米兰跑死了各路诸侯,却同样也拖累了意大利队……
战事繁重的欧洲赛季对世界杯参赛球队的影响,今年到达了极端。英超收官阶段,利物浦、切尔西和曼城频频错失良机,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不堪重负的英格兰;相反,早早高不成低不就的曼联,给世界杯送来了状态不错的鲁尼、埃尔南德斯,以及大放异彩的范佩西;西超三强的一番鏖战,让西班牙国家队步履蹒跚。
本届世界杯表现出色的球员,除了个别大牌,基本上都是各支俱乐部的“蓝领”。从某种程度上,世界杯成了豪门巨星的“杯具”,也成了足坛蓝领工人的“洗具”。
早在2012年,欧足联主席普拉蒂尼便在酝酿将欧冠扩军至64支参赛队,截至目前,关于此话题的讨论仍然没有下文。欧足联与国际足联的博弈旷日持久,究其原因,根本上还是经济利益在作祟。在这种利益的趋势下,2016年法国欧洲杯扩军至24队,也已成了板上钉钉的事。对于欧洲足联来说,这意味着更多的商业赞助、电视转播和票房收入。可以预见的是,在“欧冠病毒”肆虐的巴西世界杯后,国际足联与欧足联的战争,将愈演愈烈。■陈普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