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林德韧
为了一场32年前的恩怨,阿尔及利亚队拼尽了最后一颗子弹。虽然输球,但“北非之狐”用近乎悲壮的狂奔突袭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用这场120分钟的激情与泪水,为历史做了一次并不完美却足够震撼的终结。
这是一场“复仇”之战。1982年的西班牙世界杯,首次出现在世界杯赛场上阿尔及利亚队首战就以2:1击败了强大的西德队,虽然随后输给了奥地利队,不过他们在小组赛最后一轮力克智利队,小组赛取得了2胜1负的战绩。然而西德队与奥地利队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上演了一场1:0的默契球,最终两队不光彩地挤掉阿尔及利亚,双双小组出线,由于比赛地在西班牙希洪进行,这场默契球也被称为“希洪1982”。
“记仇”的阿尔及利亚队将32年积累的情绪一股脑爆发,把夺冠大热门德国队拖得疲于奔命,一场经典之战就此诞生。或许很多年后人们已经忘记了这场比赛的比分,但阿尔及利亚门将姆博里多次精彩扑救、德国门将诺伊尔屡次狂奔出击、德国队潮水般的进攻配合以及阿尔及利亚队犀利的防守反击,都将会刻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中国足球历史上也有很多悲情时刻,远到1989年的“黑色三分钟”、1993年的“兵败伊尔比德”,近到对阵泰国队的1:5,但中国队面对阿联酋、卡塔尔、伊拉克这些当年西亚“仇家”的战绩虽然一度走高,但今年却又回到负多胜少的老路。更别提跨世纪的“恐韩症”、“恐伊症”,就连当年不恐的日本,也将中国队拉得越来越远。
“记仇”并不是简单的宣泄,而是一种证明自己的动力,而这种动力也是中国队所急需的。
通过32年,阿尔及利亚队组建了一条由西甲、英超、意甲球员构成的豪华中场,无愧巴西世界杯“最强非洲队”的评价。而中国队在失利之后则往往找不到真正的根源,换帅、换打法、换风格,在东闯西突中错过了正确的发展路径,没能跟上历史的车轮。
国足应当学会“记仇”,当我们的青少年足球人口和足球水平压过日韩、也能够培养出曼联、AC米兰队的主力中场的时候,中国足球的“复仇”之日也就不会远了。(完)2014/07/02 08:37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