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世界杯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坐在电视机前的国足却不停地“躺枪”。世界杯点燃了中国球迷的足球热情,也成为中国球迷心头永远的痛,人们边看世界杯边反思国足为什么总是徘徊在世界杯的门外。缺技术?缺精神?似乎都是,好像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国足缺技术,这是肯定的。不过,如果把国足失败的原因单纯归结为缺技术,恐怕未必能令人信服。国足什么技术流派都学习过,英法荷德西……只要是欧洲足球强国,国足都聘请过该国的教练,但结果如何?不仅如此,当年,我们还派出少年到巴西留过学,球员的技术或许提高了,但中国足球的水平未见提高。而且,随着中国足球联赛的发展,中国球员的技术水平应该比20年前有所提高,但国足已经从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常客退步到会被泰国队连灌5球的尴尬境地。显然,中国足球水平低的根源并不是技术层面上的。
国足缺精神,这也是肯定的。巴西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的两场比赛令中国球迷印象深刻。阿尔及利亚、美国两队都在加时赛被对手打进两球,凭这两个队的实力,扳平比分已经没有任何希望,被淘汰出局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这两个队并没有就此缴械,仍不放弃任何一次进攻机会,最终在加时赛快结束时各进一球。这粒进球并不能改变这两支球队的命运,但他们的执着和坚持赢得了球迷的尊敬。如果国足遇到这种情况,或许早就崩溃了。
在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看来,在三大球的比赛中,拼搏精神对足球比赛结果的影响最大。他认为,排球比赛中,技术实力因素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大概占90%,篮球大概占70%到80%,而足球则只占50%,这就意味着足球更容易出现以弱胜强的情况。国足遇强不强、遇弱更弱,肯定是缺乏阿尔及利亚和美国队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过,王宗平认为,从巴西世界杯来看,我们应从更深层次,即足球文化方面来反思中国足球。
在世界杯的电视直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看台上一家三口看球的画面。曾多次到欧美发达国家考察体育教学的王宗平说,一家都是体育迷的情况在欧美国家很普遍,他们不仅喜欢看体育比赛,而且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我国球迷很多,熬夜看世界杯的球迷也不在少数,但能走到球场踢球的人却不多。不参加体育活动、不踢球,是很难真正感受体育、足球的乐趣的。
这届世界杯出现了不少误判、漏判,有些误判直接导致了一些球队输球或被淘汰,但我们很少看到球员和球迷的过激行为,球员还是兢兢业业地踢球,球迷还在享受比赛的乐趣。反观我们国内的比赛,一旦出现误判或者出现争议判罚,“假球”、“黑哨”以及骂人声立刻响起。王宗平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中国足球曾经的假赌黑有关系,但也与缺乏良好的球迷文化不无关系。在许多人眼里,比赛就是比输赢,比赛的所有内容只有输赢。过于看重比赛胜负,往往使比赛被严重扭曲和扁平化,有了这种思维,自然就难以感受到比赛的魅力。
这两天,网络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
“中国为什么足球踢得那么差?”
“运气不好,老碰到强队。”
“技术不好,老被进球。”
“体育课都被其他老师占了!”
王宗平说,这个段子戳中了中国足球的软肋。巴西小孩上学前就会踢球,英国8到12岁男孩最向往的职业是足球运动员,美国小孩从小就会选一项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篮球、橄榄球、棒球选手往往能成为校园明星。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我们也把中国足球的希望寄托在青少年和校园足球上,但现在的事实却是,校园的足球场地越来越少,体育课不仅总被文化课挤占,体育课的强度和质量也在下降,成为温柔体育课。在世界杯期间,很多老师、家长都喜欢看比赛聊足球,但如果自家孩子、学生去踢足球,真正会有多少老师、家长支持?在这样的教育环境和社会氛围里,能让足球在校园生根、在青少年身上发芽吗?
骂国足、批中国足球已成为人们一大乐趣,但不知有没有人反思过,我们对足球的喜欢有多少是叶公好龙式的?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缺乏浓郁氛围的足球沙漠里,是无法期待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更不可能建立一支强大的国家队。中国足球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固然需要革新,但足球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形成,是不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言行一致的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