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凝聚着饱满情绪的这一个月的狂欢与陶醉后,生活重归安然无趣。想想人生也不过就是20届世界杯,那些华彩片断,早晚会湮没在平淡的岁月里,但某个夕阳西下或月光如水的夜晚,却会瞬间击穿坚硬的理智,直达柔软的情怀。
“世界杯热”作为一个亚文化现象,其影响力已无远弗届,真球迷、伪球迷都沉浸其中,懂球的或不懂球的,爱球的或不爱球的,都能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契合了“娱乐至死”的精神,拉动了酒吧的生意、博彩的生意、露天烧烤的生意。
世界杯诚然是一场大秀,对中国受众而言尤其如此。对国人来说,世界杯永远没有太多新意、没有太多变化,因为真正关注足球本身的人不多,人们更关心如何找到一个发泄渠道,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渠道其形自现。
所以总结世界杯标准的看球方式,是打开电视,手拿一台平板电脑刷微博,旁边还有至少一部手机刷微信,在各种社交平台不断辗转腾挪周转发言的过程中,偶尔抬头扫一眼电视。解说的声音必须要听到,否则你不知道马上会有怎样的“贺炜诗歌”或者“朱中广沪”这样的箴言会在世界杯上流行。中场休息往往会重要过比赛本身,因为“乌贼刘”穿的哪一队球衣,马上会是蓬勃热闹的话题,会比比赛本身更吸引人。
人们可以压根不理足球,了解一下某场比赛中诸如“飞翔的范佩西”“撅着销魂屁股的荷兰门将”等离奇夺目的画面就够了。你不能不知道各种话题的流传,否则你将落伍。每一分钟,都会有各种落伍。
指尖上的世界杯,这是世界杯夸张的一种存在,很大程度上和足球没有关系。那么要指责社交媒体的存在而破坏了世界杯的传播?其实没有任何一届世界杯传播得像2014年这样猛烈,因为以往根本不可能有这样丰沛的工具选择,让你无时不刻、每分每秒都能接触到所有资讯。只是资讯在传播,却缺乏深度的吸收和消化,尤其足球的内容,往往被撕碎割裂。
每天都会看手机新闻客户端,世界杯板块里哪些内容的跟贴数量最多,靠前的绝对不是赛况、赛事分析等常规内容, “寻访巴西性都”、“各国乳神大PK”之类的话题,肯定都是排名靠前的。
别指摘媒体也无良,因为“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媒体想积极上位,就必须提供用户所需要的内容,媒体需要这些滥竽充数,才有流量,才有收视率和发行量,才能生存。“所以黄赌毒从来都是互联网拉升流量的利器”,一位互联网媒体人直言不讳的陈述。
指尖上的世界杯,一切都以世界杯为名义,大多又和足球没有太多关系。足球继续,生活继续,指尖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