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的文艺作品里,常有这样的场景:一人临死时嘱咐家人或部下或弟子,某某是害死我的凶手,一定要给我报仇啊。被嘱咐者往往慷慨激昂,含泪答应。最后的结果大抵也有几种,一是大仇得报,甚至手刃仇敌,泣告于逝者灵前;二是仇人势力太强,不敢出手,只能怀恨在心,得过且过;三是旧仇未报,又添新伤。阿尔及利亚与德国之战就与第三个结果神似。
1982年夏天的"希洪闹剧"是阿尔及利亚人心中永远的痛,就像河南建业永远不会原谅1997年徐根宝的"谢天谢地谢人"一样。有时候时间会让人忘却一些事情,慢慢淹没在回忆中;但也会让一些事情经过岁月的冲洗,更加历历在目。"希洪闹剧"就是这样。1比0的比分符合德、奥两国携手出线的利益,可谓皆大欢喜,也在规则允许范围内,但这种默契有悖于道德,连德国电视台的解说员也停止了工作,听任两队将球倒来倒去。由于比赛结果直接损害了阿队的利益,引得舆论大哗,国际足联也从此将小组赛最后一轮改为同时举行。
在失去了第一次参加世界杯就进入淘汰赛的良机之后,阿尔及利亚人自然将德、奥两队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时刻准备复仇。但奥地利好像是做了缺德事注定要受到天谴一样,从此加速堕落,昔日的欧洲准一流强队32年间再也没有出现在任何一次世界杯和欧锦赛的舞台上,已经沦落为和法罗群岛、塞浦路斯一个档次的水平,也算是咎由自取吧。但世界杯的常客德国也鬼使神差地每每和阿队擦肩而过,直到这次狭路相逢,谁都躲不过去。
比赛的进程已无须赘述。以拜仁慕尼黑为班底的德国实力远在对手之上,正常发挥便可战而胜之,只是有些心虚,连主帅勒夫也说:"他们要报仇和我们有什么关系?1982年现在这些队员还没有出生呢。"真是扯淡的废话!不找你们,还能找鲁梅尼格、布莱特纳、舒马赫、赫鲁贝斯那些五六十岁的老头子报仇?于是我们看到了世界杯历史上一场难得一见的对决:一个实力占优但心有余悸,一个是处于下风但怒火中烧。最终复仇者又倒在了血泊中,身上又添了几个透明窟窿;胜利者也暗自心惊:如果不是门将的疯狂表现,我们早就死得很难看了!
诺伊尔的疯狂是足坛难得一见的奇葩表现,连前曼联后卫费迪南德都说"他应该替我去打中后卫"。在德国连续前压的时候,阿尔及利亚人紧紧抓住了德国后卫速度差、转身慢的弱点,反击球就像利剑一样屡屡从巨人的肋间刺过,形成致命的单刀,害得诺伊尔一次次冲出禁区,飞铲解围。尤其是第88分钟那次最为惊险,诺伊尔出击再晚一秒钟,瓦伦西亚的中场核心费古利就能控制好皮球直捣龙门了,很可能就是一剑封喉、大仇得报的结局。
阿尔及利亚出局了,避免了一场大冷,也让世界杯迎来了法德对决的"豪门盛宴",但阿尔及利亚人不会就此罢休,他们依然会更刻苦地训练,更用心地比赛,更快地提升实力,以便下次再遇到德国队时能有一个足以告慰前辈的结局。尽管这个希望很渺茫,弄不好旧伤疤上还要再添新痕,但只要他们努力了,他们就输得无怨无悔,迎接他们的就是全世界由衷的称赞、不绝的掌声。④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