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裁雇船逃命 一场两个用球
第一届世界杯决赛在乌拉圭当地时间下午3点半举行,球场在中午时已坐满人,官方入场数字为93000人。在球场内,球迷不断寻找武器,场内情绪持续升温。裁判朗格努斯在赛前数小时才临危受命,并购买了人寿保险,此外他还要求大会在赛后一小时内在港口安排一艘船,让他可以随时逃走。
由于双方都希望使用自己带来的足球,在没有结果的争执下FIFA被逼介入,抛硬币决定在上半场使用由阿根廷队带来的球,而下半场则用乌拉圭的。
2.1934年意大利世界杯:意大利1-1捷克斯洛伐克(加时2-1)
法西斯阴影笼罩 意大利涅槃
1934年的欧洲被笼罩在法西斯的阴影下,墨索里尼在意大利的独裁统治已经持续了近十年,这一年的意大利世界杯,也被当成了向世界鼓吹法西斯主义的工具,足球不再纯粹。捷克斯洛伐克队在半决赛3-1战胜德国,粉碎了法西斯球队会师决赛的美梦。
为了确保本土夺冠,意大利的独裁者墨索里尼采取了诸多手段,为以蒙蒂为首的三名南美球员改变国籍,并在部分比赛中指定裁判执法。赛前墨索里尼表示如果不能夺冠,意大利球员和教练将付出生命的代价,这让意大利队蒙上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3.1938年法国世界杯:意大利4-2匈牙利
意大利遭死亡威胁 卫冕有惊无险
半决赛意大利击败了强大的巴西队闯进决赛,4-2击败匈牙利队捧杯。决赛前,墨索里尼给意大利队拍来电报:“胜利就重奖,失败就去死。”匈牙利门将赛后开玩笑说:“我们输掉了一场比赛,但救了22个人的命。”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次意大利夺冠,还真不像上届一样靠着墨索里尼的里应外合,而是凭了真本事。
防守向来是意大利队的强项,本届比赛,除了梅阿查,蓝衣军团还拥有皮奥拉这样的强力攻击手。皮奥拉是首位在世界杯决赛中打进1球以上的球员,1938年世界杯是他的巅峰时期,贡献了5粒进球。如果不是战争导致世界杯的暂时中断,意大利人的数据也许会更加难以逾越。
4.1950年巴西世界杯:乌拉圭2-1巴西
乌拉圭逆转奇迹 制造马拉卡纳打击
1950年世界杯采用两阶段大循环赛制,因此并没有名义上的“决赛”,但乌拉圭与巴西一战的重要程度堪比最终的决赛。本土作战的巴西队众志成城,希望可以捧得雷米特杯。巴西专门修建了能容纳20万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马拉卡纳体育场。
循环赛最后一场,巴西只要战平乌拉圭就可以夺魁,这场比赛也被渲染到决赛的高度。巴西率先领先,乌拉圭随后扳平,凭借吉吉亚第79分钟的绝杀,乌拉圭2-1战胜巴西捧杯,全场近20万球迷瞠目结舌,世界足球史上诞生了一个永载史册的名词——“马拉卡纳打击”(Maracanazo),它既代表巴西的绝望,也象征着乌拉圭的奇迹。
伤心至极的巴西政府领导甚至忘了为乌拉圭颁奖。最后,雷米特本人不得不亲自从主席台下到场内,找到乌拉圭队长巴雷拉,才将奖杯交到了冠军手中。
巴西球迷无法相信自己的球队会在家门口丢掉到手的冠军,在输掉比赛后,巴西队员们躲在更衣室中不敢走出,愤怒的球迷们聚集在马拉卡纳体育场,甚至声称要将球员们私刑处死。更有球迷无法接受落败现实选择自杀,除此之外还有多人猝死。在总结失败原因时,人们甚至认为巴西临时换上的全白色球衣诅咒了球队。
5.1954年瑞士世界杯:联邦德国3-2匈牙利
西德三球大逆转 伯尔尼奇迹载史册
这也许是世界杯历史上最不可思议的决赛。1954年7月4日,伯尔尼的万克多夫体育场里,6万观众目睹了奇迹的诞生。两周前的小组赛中,西德队曾以3-8惨败给匈牙利,但那是该队主帅赫尔贝格的“阴谋”之一,那场比赛中他派出的多为替补,决赛中,5张新面孔出现在西德队阵容中,他们给了匈牙利人一个措手不及。另一颗烟幕弹则是,赫尔贝格赛前公开宣称,他们不奢望能击败强大的匈牙利队,在将对手捧上天的同时,西德人却在底下摩拳擦掌。
匈牙利在8分钟内连入两球,但随后联邦德国完成不可思议的三球大逆转。2003年11月,以西德队夺冠为题材拍摄的电影《伯尔尼奇迹》上映,打动了不少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