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足球的热爱,不逊色于任何一支世界冠军国度的球迷对于足球的热爱。但中国球迷的这种热爱,看来最不可能得到回报。有中国媒体记者曾在世界杯采访时被问到,中国队没打入世界杯你们来干什么?记者很心酸,但其实答案很简单,去采访是记者的工作。但中国足球的一切,就如同这位记者的自尊心一般,如同玻璃一样易碎。
回顾中国人与足球的一切,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记忆,这是一篇关于中国人与足球的回忆文,很柔软,很温馨。
中国人与足球
这是一个非常空泛的标题,空泛的就象我们身处的宇宙一般,有永远也看不到和想不到的边际,但却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站在近现代史的角度来说,足球是一个标标准准的舶来品,就如同火柴、机械、宝矶表以及克虏伯的武器一样,是欧洲人带来的,更准确的说,是英国人带来的。
此前我们曾经谈及蹴鞠,这个游戏是一种贵族户外游戏,玩这种游戏的包括士兵、商人、贵族以及高等妓女,但这个游戏到了清代时,就已经绝迹了。清朝中后期出现了两次鸦片战争,战争结束后,很多英国士兵进入中国,他们成为开放口岸领事馆以及商人们的专属卫队。这些英国士兵们也把足球,带到了清末的中国。
足球是一项讲究身体力量和技巧的运动,而当时的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识依然处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状态,对于一些基础的体育运动持抵触状态的。足球,被认为也是奇技淫巧的一种;但这个运动对于荷尔蒙分泌过剩的青年男性是有吸引力的,一些社会底层的青少年往往会加入欧洲士兵进行的足球练习中,有一部老电影叫做《京都球侠》,很真实的反应了当时踢球的中国人的社会形态。公平的说,当时的英国士兵,并没有看不起中国人,他们对中国人的好奇多于歧视,他们认为中国人有着强烈和易碎的自尊心,表面上看起来信心十足,但缺少信心。
1867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北京通州创建了一所基础教育学校,称之为“潞河男塾”,后来改为潞河书院,后来又改称潞河中学,这是燕京大学的前身。不论是美国人,还是公理会的牧师们,都认为男性需要一个健康且强壮的身体,只有拥有这样一个身材,才能更好的学习知识服务上帝。于是,潞河中学引入了一系列的体育运动,包括足球。潞河中学的男子足球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实力强劲,与在北京驻扎的英军士兵多次进行友谊比赛,曾有一次以9-0大胜英军士兵联队,这是一个很优秀的成绩了。
这是中国当时北派的足球,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就把广州当做开放口岸,英国士兵同样把足球带到了广州,英国传教士又把足球带到了广东的农村中。辛亥革命后,广东梅州开始出现许多优秀的足球选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李惠堂,他身高180厘米,中锋身材,左脚出色,善于用左脚内侧远射,据说还有一脚令球迷非常叫绝的射门——在禁区前带球中突然重心下滑,在倒地前一脚左脚抽射,这样的射门在当时几乎令所有门将无计可施。李惠堂率领中国队从1923年至1934年间参加四届远东运动会,他率领的中国队无人能挡,连续四届夺得冠军。1983年,香港和平影业拍摄了由元彪主演的《波牛》,电影里夸张的射门动作,据说都有李惠堂射门的影子。
说了这么多,大概有两点意思:第一,英国人带来了足球,在清政府被迫进行门户开放的过程中,足球就这般来到中国;第二,中国人能踢好足球,至少在八九十年前,我们有优秀的球队,还有一名世界级球星李惠堂。谈完了这些后,我们再深入主题一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