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挡不住的诱惑
赵同胜(河北保定)
我不会踢球,却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足球;我以为这次我不看世界杯也无所谓,事实证明,我在自欺欺人。巴西世界杯依然没有中国队的身影,但这并不妨碍我半夜爬起来,用惺忪的睡眼关注世界杯的一点一滴,分分秒秒。有人曾嘲讽我“不给房子不给地,熬黑乱晌地图个啥?”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反正我就是看了,不看心里就空落落的。
一切都源于33年前的世界杯外围赛,中国队的功亏一篑,让我伤心欲绝,也在我16岁纯净懵懂的心里埋下了足球的种子。从此,世界杯就成了我痴情的“恋人”,长久相伴,如胶似漆。
我由此想到了我结发的妻子,这个原本对足球一窍不通,甚至有些憎恨足球的女人,在我的一天天熏陶中,只用了几年工夫,就成了一个标准的女球迷,我因此平添了太多的成就感。1998年法国世界杯的时候,我和妻子正分居两地,夫妻俩失去了平日里边看球边聊球的氛围,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我们“架”起了夫妻世界杯热线,每看完一场比赛,我们会立马连线,各自发表自己的评论和看法,甚至在电话里,还因为观点相左而争得天昏地暗,但更多的还是交流的快乐和看球的意趣。由此也促成了我们“夫妻世界杯热线”的一段佳话,还有幸上了报纸。
我一直以为,足球的魔力在于宣泄!踢球的人张扬自己的个性,宣泄心中的渴望;看球的人欣赏“脚弹钢琴”,宣泄压抑的激情。于是,我便不知天高地厚地用生涩的文字,宣泄心中的或喜、或悲、或怒,和更多的人进行不见面的沟通。这当然离不开媒体的穿针引线,从1994年世界杯到2002年世界杯,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近乎疯狂地玩开了足球评论,不知是否因为文字中带了太多的芒刺,迎合了大众的口味,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反正当时红极一时的《足球》、《球报》,以及《燕赵都市报》等全国和省内的主流平面媒体,总能见到我的评论,以至于我还有幸担任了一段《燕赵都市报》的体育专栏作者。
尽管我不写足球评论已有几年,但世界杯依旧在我的心里驻足着,赶不走,挥不去。年近半百,精力不济,但世界杯却真实地缠绕着,我只能“委身屈就”,于是,我的生物钟彻底乱了,晚上八点多就强迫自己上床,睡不着也得强赖在床上,哪怕只是闭着眼养养神,为的就是攒点精力看那“该死”的足球。从西班牙王朝的倾覆和英格兰的倾倒,到哥斯达黎加的破茧化蝶,足球就是喜欢来点“恶作剧”,刺痛你的眼,狂搅你的心,勾住你的魂。我经不起这样的诱惑,所以成了俘虏。“我为足球狂”。策划这样一个题目,让我等在看球之余,还能掏掏心窝子,抒发一下快意哀愁,策划老师定然也是同好吧!
看球工作两兼顾,看球身体两不误。希望这两句话能和策划老师以及众球迷共勉!